《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56期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56期

出版日期
2025/03/16
出版者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ISSN
2414-7478

本期論文版「星雲大師全集」選刊〈佛陀住在哪裡?〉,大師指出,佛陀住在虛空法界裡、住在信仰裡,我們不應執迷在事相上或是妄想在幻象中見到佛陀;當我們提升了信仰的層次,體悟到心如虛空包容萬物,則佛陀無處不在。

 

「人間論壇」有二篇文章。其一,廣州中山大學龔雋教授深入論析《楞嚴經》對唐宋禪宗頓漸思想的影響,並對頓悟漸修的議題進行全新的闡釋。其二,華東師範大學唐忠毛教授從「歷史、現代性、中道、中國化」四大視域, 系統地梳理人間佛教的本質與內涵,有助於釐清人間佛教不被理解的一些問題。


「青年文海」,面對AI 時代的全面到來,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生呂賀以跨學科視角,探討ChatGPT 在人間佛教弘法中的應用與未來展望。「投稿園地」,中正大學博士生陳知浩〈星雲大師與戰後台灣佛教—以《星雲日記》所述第二屆中佛會全代會為例〉一文表明,年輕的星雲大師在全代會中發揮關鍵作用,顯示出其堅定興革佛教的意念。


「專題連載」,【佛教與海洋文明】第11 篇,黃夏年教授考察《恒水經》同本異譯各經本內容的異同,以及與「海中七寶」和「海」的關係。【邂逅佛教】第8 篇,蘭卡斯特教授談佛教的輪迴和空性觀,中英文同步刊登。

 

本期藝文版的「人間佛教專題」,由慈莊法師與慈惠法師回顧星雲大師推動「僧伽教育六十年」的歷程。慈莊法師以自身經歷展現「做了就知道必要性」的實踐智慧;慈惠法師則剖析僧伽教育的使命,強調完整學制與圖書館建設對弘法的基礎作用。兩位長老共同見證大師以無私奉獻與遠見,使僧伽教育遍布全球,培育無數弘法人才,延續人間佛教的精神與使命。

 

覺多法師探討大師如何透過教育、媒體、體育、醫療等多元途徑,將佛法落實於社會,促進宗教平等與融和。大師的慈悲與願力,
使佛教成為利益眾生的重要力量,影響深遠。

 

「名家精粹」部分,陳文茜的〈死亡,不是悲傷的事〉探討「向死而生」的生死智慧,透過罹癌友人的故事提醒我們,理解死亡才能珍惜生命,不再無謂悲傷與計較,而是活出意義與歡喜。李瑞騰教授則細述母親一生歷經困苦,卻以溫柔堅韌的愛支撐家庭,展現至善至美的人格光輝,啟發子女學習並實踐力行。


如常法師與項笠蘋撰文介紹「星光雲水—星雲大師的筆墨情懷主題書法展」,讓觀者「見字如見人」,感受大師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人生哲學與書法成就。這不僅是一場藝術展覽,更是一場精神洗禮,在墨韻流轉間領受大師的慈悲智慧。


適逢大師圓寂二週年,本期特選錄程恭讓、溫金玉、裴勇及上海星雲文教館信眾等人緬懷大師的作品。他們深刻剖析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推動,使佛教走向現代化,並對全球佛教發展產生不可取代的影響。程恭讓以「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天不生星雲,萬古長如夜」來形容大師的重要性。


此外,我們製作第十一屆「佛光山宗務委員宣誓就職記錄」專題,見證佛光山的民主與世代傳承精神。陽春三月,萬物甦醒,藝文版亦精選評論、散文、小說、新詩等作品,從不同角度展現人間佛教的精神風貌,讓佛法的智慧在春天的氛圍中綻放光彩。希望讀者透過這些作品汲取心靈養分,迎向更智慧、更自在的每一天。

論文
佛陀住在哪裡?
星雲大師
佛光山開山祖師
論文
《楞嚴經》與唐宋禪門中的頓與漸
龔雋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論文
理解人間佛教本質與內涵的「四大視域」
唐忠毛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論文
AI 大語言模型 ChatGPT 在人間佛教弘法中的應用與未來展望
呂賀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
論文
青年星雲與戰後台灣佛教―以《星雲日記》所述第二屆中佛會全代會為例
陳知浩
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論文
《恒水經》及其同本異譯的內容研究
黃夏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論文
談佛教的輪迴和空性觀
路易斯.蘭卡斯特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
論文
On Reincarnation and Emptiness
Dr. Lewis R. Lancaster
Emeritus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藝文
【星雲大師一筆字.紙上展】應世無畏(一)
星雲大師
佛光山開山祖師
藝文
做了就知道必要性
慈莊法師
佛光山長老院院長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