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 探討人間佛教當代走向
2024/11/15
第九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11月15日於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行開幕式,並同步舉辦主題演說「多元交往與多重維度:人間佛教的當代走向」,由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主持,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張文良、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李四龍、西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雪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夏德美參加與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及海內外30餘位碩博研究生與線上100多位聽眾出席與會。
張文良分享人間佛教研究的方法論,從樹立學術志向、人間佛教的問題意識和人間佛教研究方法論三面向展開。他認為學術研究要樹立堅定的學術志向,哪怕暫時遇到困難,也要不忘初心。其次要在學習中培養問題意識,以「小題大作」為原則,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鼓勵同學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找靈感。最後強調在佛教學術研究中,不但要認識佛教的真理與神聖,也要有客觀的學術態度,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在研究過程中全面了解相關研究,對前人的研究進行批判性的考察,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論點。
關於人間佛教當代化的問題,李四龍提出,應當重視佛教在當代中國的實際社會功能,以及佛教在中國轉型中的定位與貢獻,因此人間佛教的時代化非常值得關注。他表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生實踐人間佛教,將「人間佛教」從概念變成實踐,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如今的佛光山展現了星雲大師的時代性思考。「星雲大師一生思考如何應對當下的人心問題,這是時代的使命,也是人間佛教當代化的表現。」李四龍說,如今在高科技的時代背景下,人間佛教必然迎來全新的闡釋與實踐。
王雪梅介紹人間佛教在國際化傳播過程中的情況,以佛光山礁溪會館監寺滿徹法師曾在德國弘法為例,說明佛教與德國文化的交流,始於人間佛教「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信條,與德國文化具有共通性。人間佛教在德國依然重視文教,在交流中推行德語翻譯、舉辦博覽會等,對於佛教在德國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認為佛教傳播需要神聖敘事的建構,同時也需要因地制宜的本土化,尤其應關注文化的傳播現象,有助於理解佛教中國化和佛教國際化歷程。
談及人間佛教當代的主流方向,夏德美認為人間佛教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平等、智慧、慈悲」的價值理念,「平等」包含人人平等、人眾平等、人佛平等三層面,與儒家看重血緣身分等級秩序和西方一神論下,神對人的優越性,有著本質區別。「智慧」涉及人如何認識世界,佛教智慧旨在引導人類對世界進行整體關照,與知識、邏輯、思惟的認知層次不同。「慈悲」,星雲大師強調佛教是樂觀的宗教,予樂是慈,拔苦是悲,宣導運用佛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最後妙凡法師對老師們的發言予以總結與回應,希望大家能在與歷史的交會中,綻放智慧和慈悲的光芒,也希望本次活動能為青年學子的學術生涯帶來更多智慧資糧。
張文良分享人間佛教研究的方法論,從樹立學術志向、人間佛教的問題意識和人間佛教研究方法論三面向展開。他認為學術研究要樹立堅定的學術志向,哪怕暫時遇到困難,也要不忘初心。其次要在學習中培養問題意識,以「小題大作」為原則,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鼓勵同學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找靈感。最後強調在佛教學術研究中,不但要認識佛教的真理與神聖,也要有客觀的學術態度,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在研究過程中全面了解相關研究,對前人的研究進行批判性的考察,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論點。
關於人間佛教當代化的問題,李四龍提出,應當重視佛教在當代中國的實際社會功能,以及佛教在中國轉型中的定位與貢獻,因此人間佛教的時代化非常值得關注。他表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生實踐人間佛教,將「人間佛教」從概念變成實踐,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如今的佛光山展現了星雲大師的時代性思考。「星雲大師一生思考如何應對當下的人心問題,這是時代的使命,也是人間佛教當代化的表現。」李四龍說,如今在高科技的時代背景下,人間佛教必然迎來全新的闡釋與實踐。
王雪梅介紹人間佛教在國際化傳播過程中的情況,以佛光山礁溪會館監寺滿徹法師曾在德國弘法為例,說明佛教與德國文化的交流,始於人間佛教「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信條,與德國文化具有共通性。人間佛教在德國依然重視文教,在交流中推行德語翻譯、舉辦博覽會等,對於佛教在德國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認為佛教傳播需要神聖敘事的建構,同時也需要因地制宜的本土化,尤其應關注文化的傳播現象,有助於理解佛教中國化和佛教國際化歷程。
談及人間佛教當代的主流方向,夏德美認為人間佛教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平等、智慧、慈悲」的價值理念,「平等」包含人人平等、人眾平等、人佛平等三層面,與儒家看重血緣身分等級秩序和西方一神論下,神對人的優越性,有著本質區別。「智慧」涉及人如何認識世界,佛教智慧旨在引導人類對世界進行整體關照,與知識、邏輯、思惟的認知層次不同。「慈悲」,星雲大師強調佛教是樂觀的宗教,予樂是慈,拔苦是悲,宣導運用佛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最後妙凡法師對老師們的發言予以總結與回應,希望大家能在與歷史的交會中,綻放智慧和慈悲的光芒,也希望本次活動能為青年學子的學術生涯帶來更多智慧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