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圓桌論壇 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
2024/10/16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為深入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AI)的交匯點,一場別開生面的圓桌論壇於10月12日下午,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Khalili講堂舉行。由倫敦佛教精舍(London Buddhist Vihara)與英國大菩提協會(London MahaBodhi Society)聯合舉辦,匯聚來自不同佛教傳統的行者、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學者及佛教研究專家。
本論壇由亞非學院的斯蒂法尼亞·特拉瓦尼博士(Dr. Stefania Travagnin)主持,邀請4位國際學術與佛教界的重量級嘉賓:英國巴斯泉大學榮譽教授馬欣達·迪加勒法師(Venerable Professor Mahinda Deegalle)、倫敦帝國學院教授特里山塔·南亞卡拉(Professor Thrishantha Nanayakkara)、台灣成功大學教授嚴瑋泓,以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近200名學者、宗教界人士與學生出席,共赴一場結合科技、宗教與人文的盛會。
論壇分為兩個部分,首先由與談人分享實例及專業經驗,探討佛教如何與時俱進,運用AI與機械人弘法接引信眾,並分析AI對佛教的潛在影響及兼容性。第二階段則聚焦於AI帶來的倫理與道德挑戰,人與機械–人工智能,是敵是友?在主持人的帶動下,與談人與現場觀眾展開高度互動的辯論和對話。
妙光法師以實例分享AI與機器人在弘法中的應用,帶領大眾探討其影響與成效。他指出,這些仍處於發展階段的技術具備一定優點,但功能尚有限,能力也有待提升,因此不能將其作為弘法的典範。妙光法師強調,研發AI作為弘法工具時,必須秉持「正知正見」,確保科技應用不偏離佛教的核心價值觀。
他進一步提出AI在佛教中的三大應用方向:透過數位平台與應用程式(App)提供指導、語言翻譯上的應用,以及具備教育功能的聊天機器人。此外,妙光法師還介紹《佛光大辭典》的發展,並推介即將推出的佛光AI英語數位平台,這將進一步促進佛法的全球傳播,為佛教徒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
AI被視為當今社會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而佛教在積極探索與運用科技及機械的同時,是否應該審慎思考AI的潛在影響?它會否取代僧團的角色?如何尋求佛教與科技的共贏,讓AI成為弘法的助力?這些議題引發熱烈的討論,其中「機器有朝一日能否像人類一樣擁有情感和意識?」引人深思。
機械學專家南亞卡拉教授斷然否定AI能具備識覺(Consciousness)的可能性,並指出AI僅僅是數據的集合體,或許能透過數據的綜合模擬出某種情感,但永遠無法達到人類所擁有的真正意識。嚴教授從佛教哲學的角度,運用「業」與「十二因緣」的緣起法進一步否定AI具備情感的可能性。妙光法師則巧妙地運用唯識學的「八識」來解釋人的「意識」及「習性」,源自過去世的經驗與感召,這是AI無法觸及的層面。
與談人的專業和深刻見解,精準切入議題的核心,讓聽眾深受啟發,現場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佛教智慧如何影響AI的發展?AI技術又將如何塑造佛教的未來?AI是佛教的夥伴,還是潛在的威脅?在論壇尾聲,與談人們各自總結觀點。妙光法師表示,「只要在不侵犯、不危害的前提下,佛教與AI可以並肩前行。」南亞卡拉教授附和,強調避免造成傷害的重要性。迪加勒法師提醒大家,應保持尊重與責任感。嚴教授則警示「以業為鑑」,指出AI應用中的道德與業報問題。
此次論壇不僅展望科技與佛教的未來,也討論技術快速發展與利益驅動下容易被忽視的議題,為與會者帶來深刻啟發,激發對佛教與AI融合的長遠思考。最後倫敦佛光山住持妙多法師贈送亞非學院院長Gram一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心經》捲軸,並邀請大家參訪倫敦佛光山。
本論壇由亞非學院的斯蒂法尼亞·特拉瓦尼博士(Dr. Stefania Travagnin)主持,邀請4位國際學術與佛教界的重量級嘉賓:英國巴斯泉大學榮譽教授馬欣達·迪加勒法師(Venerable Professor Mahinda Deegalle)、倫敦帝國學院教授特里山塔·南亞卡拉(Professor Thrishantha Nanayakkara)、台灣成功大學教授嚴瑋泓,以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近200名學者、宗教界人士與學生出席,共赴一場結合科技、宗教與人文的盛會。
論壇分為兩個部分,首先由與談人分享實例及專業經驗,探討佛教如何與時俱進,運用AI與機械人弘法接引信眾,並分析AI對佛教的潛在影響及兼容性。第二階段則聚焦於AI帶來的倫理與道德挑戰,人與機械–人工智能,是敵是友?在主持人的帶動下,與談人與現場觀眾展開高度互動的辯論和對話。
妙光法師以實例分享AI與機器人在弘法中的應用,帶領大眾探討其影響與成效。他指出,這些仍處於發展階段的技術具備一定優點,但功能尚有限,能力也有待提升,因此不能將其作為弘法的典範。妙光法師強調,研發AI作為弘法工具時,必須秉持「正知正見」,確保科技應用不偏離佛教的核心價值觀。
他進一步提出AI在佛教中的三大應用方向:透過數位平台與應用程式(App)提供指導、語言翻譯上的應用,以及具備教育功能的聊天機器人。此外,妙光法師還介紹《佛光大辭典》的發展,並推介即將推出的佛光AI英語數位平台,這將進一步促進佛法的全球傳播,為佛教徒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
AI被視為當今社會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而佛教在積極探索與運用科技及機械的同時,是否應該審慎思考AI的潛在影響?它會否取代僧團的角色?如何尋求佛教與科技的共贏,讓AI成為弘法的助力?這些議題引發熱烈的討論,其中「機器有朝一日能否像人類一樣擁有情感和意識?」引人深思。
機械學專家南亞卡拉教授斷然否定AI能具備識覺(Consciousness)的可能性,並指出AI僅僅是數據的集合體,或許能透過數據的綜合模擬出某種情感,但永遠無法達到人類所擁有的真正意識。嚴教授從佛教哲學的角度,運用「業」與「十二因緣」的緣起法進一步否定AI具備情感的可能性。妙光法師則巧妙地運用唯識學的「八識」來解釋人的「意識」及「習性」,源自過去世的經驗與感召,這是AI無法觸及的層面。
與談人的專業和深刻見解,精準切入議題的核心,讓聽眾深受啟發,現場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佛教智慧如何影響AI的發展?AI技術又將如何塑造佛教的未來?AI是佛教的夥伴,還是潛在的威脅?在論壇尾聲,與談人們各自總結觀點。妙光法師表示,「只要在不侵犯、不危害的前提下,佛教與AI可以並肩前行。」南亞卡拉教授附和,強調避免造成傷害的重要性。迪加勒法師提醒大家,應保持尊重與責任感。嚴教授則警示「以業為鑑」,指出AI應用中的道德與業報問題。
此次論壇不僅展望科技與佛教的未來,也討論技術快速發展與利益驅動下容易被忽視的議題,為與會者帶來深刻啟發,激發對佛教與AI融合的長遠思考。最後倫敦佛光山住持妙多法師贈送亞非學院院長Gram一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心經》捲軸,並邀請大家參訪倫敦佛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