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至13日,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院聯合主辦的「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隆重舉行。來自兩岸三地的十四位佛教學者共同探討佛教解經學和人間佛教教義體系的相關研究成果,為佛教研究帶來新的視角和洞見。
研討會第一天上午開幕式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主持,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四龍教授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致辭。陳劍鍠教授在開幕中指出,推動「佛教解經學」不僅是學者的研究任務,更是為大眾樹立「正知正見」的學術責任。目前人間佛教的解經是「現在進行式」,探討空間很大,期望今後能多舉辦佛教解經學學術活動。另外,近百年推動的人間佛教,目前正是須要析理其教義體系的時刻,因而,在佛教解經學的視域裡,可進一步建構人間佛教的教義體系。
李四龍教授強調把握佛教的現代化與知識化,說明發展「佛教解經學」的歷史意義。他指出,解經學不僅強化學界對隋唐佛教的研究重視,而透過詮釋學、形上學等研究方法,能夠豐富解經學的理論論述。李教授進一步提出,我們應當思考佛教在當代大學教育中的定位,如何將其與其他知識體系、社會學科乃至其他宗教進行融合與對話。他期望學者們能夠深入研讀佛典,把握佛教的核心智慧,使之切合時代脈動,為當前世界的相關問題提供解決之道。最後,李四龍教授援引了美國皮尤調查等數據,指出佛教信仰人口增加的趨勢不見樂觀。他建議,學者們應當通過解經學的研究,探討漢傳佛教如何在印度佛教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詮釋,並由此回歸佛典,思考如何使佛法成為人類面對問題的智慧源泉。
妙凡法師首先揭顯佛教的開放與包容。他指出,在佛教中人人皆可解釋佛經,例如法師為了宣揚教義而闡釋佛經,學者們為了探究真理而詮釋佛典,這都體現了佛教的開放與平等精神,尤其基於緣起性空的特質,這對解經學的發展至關重要。妙凡法師回憶起當年星雲大師因腦溢血住院,致使團隊難以請示《星雲大師全集》的編纂問題。當時法師在強調「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原則,做為《全集》編纂的基本原則。同樣地,「四依止」也是解經學的關鍵要點,也是大眾思考佛陀本懷和星雲大師思想的切入點。更重要的是,佛陀曾教導弟子要以切近民眾的語言宣講佛法,讓大家「聽得懂」。星雲大師也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也為自身求安樂」,這說明佛教要能回應人心需求,解決時代課題,才能與當代文明對話。
陳劍鍠主任在開幕式的最後,引用星雲大師有關佛光山宗旨的教示作為總結:「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從事佛教教育與文化工作需要長期努力和奉獻,方克有功,今日的解經學研討會正是「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工作實踐,期勉與會大眾能在此次的發表中,體會佛教解經學的要義。
第一場由李四龍教授發表〈湛然解經與唐代天臺宗立義方式〉,探討唐代天台著名學者湛然在整理和解釋智顗大師著作時,以「判教」做為解經方法。湛然結合問答辯破、專題論義和章句訓詁三種方法,促使祖師的著述成為天台宗的根本典籍。浙江工業大學鄭興中教授則在〈《大乘義章》與解經學:基於教理解釋的視角〉,探討《大乘義章》是如何組織教理,教理解釋的重點是什麼,並分析它與印度毗曇學的差異。這樣的研究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唐代天台宗的解經方法,以及《大乘義章》在佛教教理解釋方面的獨特貢獻。通過對這些經典著作的細緻分析,可以進一步闡明佛教解經學的發展脈絡。
第二場首先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楊維中教授發表〈吉藏對《勝鬘經》對於如來藏思想的創造性詮釋〉,楊教授一方面探討吉藏在詮釋如來藏觀點方面的獨特貢獻,另一方面檢視學界對如來藏的相關看法,指出古代大德的思想是融通和會的。接著,中國計量大學稂荻博士在〈華嚴宗經論的漢譯佛典引證〉中,以法藏《妄盡還源觀》為核心,分析此著作中援引其他經典的相關問題。最後,高雄大學蕭愛蓉博士發表〈從唐君毅對「因門六義」之詮解論心靈九境論的因果義〉,她探討當代新儒家學者唐君毅先生在解釋和運用法藏的「因門六義」時的哲學思路,由此揭示唐君毅先生與牟宗三先生在詮解華嚴教說方面的差異。第二場發表的研究,進一步理解吉藏、法藏等歷代佛教大師在如來藏思想、華嚴教理等方面的獨特見解,以及新儒家學者對佛教概念的詮釋,這有助於更全面地把握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
下午第三場首先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主任傅新毅教授發表〈理、行二佛性的不同定位及其詮釋學意義〉,傅教授從地論師對「理佛性」與「行佛性」的劃分入手,探討唐代窺基,慧沼等唯識學者與近代呂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見解。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姚治華教授發表題為〈陳那〈取因假設論〉的翻譯與研究〉,就陳那著作的英譯版,探討經典詮釋的議題。
第四場發表由中山大學龔雋教授〈《楞嚴經》與唐宋禪門中的頓與漸〉,有別於前人多從《金剛經》等般若經典探討禪宗看待經典的態度,龔教授則從《楞嚴經》解讀北宗與荷澤神會的頓漸觀,以及唐末到宋代禪宗思想中的楞嚴學的吸收。之後是南開大學哲學院趙文教授發表〈《大智度論》解經之中的「法性生身」〉,就「法性生身」的概念,談論早期二身論與後來三身、四身論之間的過渡,並分析其可能受到《華嚴經.入法界品》的影響。最後,福建大學楊祖榮教授以敦煌文獻為論域,在〈敦煌佚名《維摩經義記》文獻學研究〉中,分析學界對《維摩詰經》注疏文獻的整理與觀點。研討會第一天議程涉及多位學者對佛教經典、思想體系的深入探討,為學界提供了不同角度和新視角。
第二天的發表首先圍繞淨土經典展開,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陳肯副研究員則以〈蕅益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執持名號」的解經意向〉為題,闡釋蕅益智旭對《佛說阿彌陀經》的詮解,以及對「執持名號」念佛修持的要點。由此得見解經學對佛法修持的直接影響,而不只是理論層次。
此後的場次專注於人間佛教教義體系主題。首先,陳劍鍠教授發表〈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探討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對於在「五乘共法」中,以「人道」修持「菩薩道」的觀點,如何落實站在人道修持「今菩薩行」的問題。其次,屏東大學黃惠菁教授以〈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當代問題的省思——以「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為觀察核心〉為題,談論星雲大師如何通過建立「問題框架」和「重組框架」,本於佛陀本懷,提出符合現代、文明、進步和實用原則的人間佛教理念。這體現了大師深入淺出的詮釋,以強化佛法智慧切合時代的特質。
最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談論〈圓融——星雲大師經典詮釋的時代特色〉,他指出大師說法具有「圓融」的特點,既秉持了中國佛教在唐代以後發展的圓融特質,同時豐富了發展了佛教在現代社會的適應性與現代性,也為人間佛教的解經系統提供傑出的示範。
這次研討會發表的論文涉及範疇非常廣泛,充分展現了佛教解經學的深度和廣度,具有三個特色:
- 内容涵蓋天台宗、華嚴宗與淨土法門等教派,體現了佛教各宗派在經典詮釋上的特色和共同點。
- 不僅涉及原始佛教,也涉及敦煌學和當代新儒家等相關學術領域,說明佛教解經學能與多學科交融互鑑。
- 時間跨度橫跨中國南北朝至當代人間佛教,體現了佛教解經學在歷史發展中的延續性和時代性。
不論是深度或是廣度,本次的研討會充分呈現佛教解經學寬廣的學術視野,期待學者與大眾能持續開展相關議題,在傳統佛典的探究中,揭顯佛法深厚的意蘊。只有在對佛教經典進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佛法深厚的內涵和意蘊,推動佛教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活化和發展。這對於豐富人類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