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人工智能 英譯計畫《佛光大辭典》精確快速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暨《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總召集人妙光法師,應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邀請,10月7日晚間於線上主講 「即非辭典是名辭典:人工智能加持下的《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妙光法師利用大量照片及多個眾緣成就的故事,介紹《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的緣起、特色、翻譯策略,尤其團隊如何活用人工智能,提高翻譯效率和品質。ZOOM以及線上直播有近1400位來自歐洲、日本、新加坡及兩岸三地等地區的人士參加。
妙光法師從《佛光大辭典》的歷史緣起切入,娓娓道來其發展軌跡。經歷十年編修,《佛光大辭典》於1988年問世,是首部以白話撰寫的中文佛學辭典,備受好評,翌年更獲金鼎獎殊榮。隨後陸續推出光碟版、網頁版、隨身碟版及手機應用程式等;其中,下載《佛光大辭典》手機程式的歐美人士增多,反映歐美讀懂漢文的佛學人士持續增長,並彰顯英譯《佛光大辭典》的需求及價值。
妙光法師在講座中憶述,發願翻譯《佛光大辭典》時,星雲大師提醒:
- 要完成如此龐大的計畫,不能只做翻譯。如果你只做翻譯,就沒有用了。
- 佛法要弘揚到五大洲,你一定要做翻譯。
- 《佛光大辭典》英譯要完成,你只是眾中的因緣之一。
成為英譯計畫的總召集人後,他逐漸暸解大師的用意:並非要獨自埋頭翻譯,而是要帶入各種因緣及專才,以成就此龐大計畫。《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於2015年啟動之際,設立三大目標:延續中文版多元性、實用性、普遍性、學術性之特質及體例;提供非漢語系人士一套具權威性、易用、易懂的當代白話英語佛學辭典;成為漢傳佛教英語弘法人士的好幫手,可謂意義深遠。
在美國柏克萊大學名譽教授暨英譯計畫最高學術顧問蘭卡斯特教授(Dr. Lewis Lancaster)的指導及多番努力下,著名學者們相繼於各地的翻譯工作坊中,針對翻譯及系統數位化方面給予專業指導,包括:美國《普林斯頓佛學辭典》主編Robert Buswell教授、Mark Blum教授、「電子佛教辭典」(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創辦人Charles Muller教授、及美國天普大學馬德偉(Marcus Bingenheimer)教授等,令全球各地的英譯團隊獲益良多。
為了充分運用科技及人工智能,團隊多年來不僅以字串搜尋演算法(string searching algorithms)配對漢英經題之對應字,更召集義工整合約20本多語佛學辭典之詞條、收集中英對照經證、建設平行文本,作為系統數位化的重要前置作業。建構數據庫後,英譯團隊便能在今年開發的「佛光山智能翻譯網站」(FGS Translation Portal)中,輕鬆查閱名相及經證的現存英譯,善用辭條中的彈出式辭典及外部超連結,以確保翻譯選詞一致。
此外,團隊更利用人工智能輔助翻譯。例如,一篇原需數小時翻譯的文章,人工智能數秒內便能輸出準確度高達90%的譯文,協助譯者快速產出初稿。有些人工智能工具精於建議各種語氣及筆法的句型,值得譯者參考。妙光法師示範了幾個人工智能程式的功能,表示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雖然不能取代譯者做決定,但已能迅速提供大量資料,甚至使用大數據建議用詞,大幅提昇效率及精準度。
主持人陳劍鍠教授在總結時特別提到,《佛光大辭典》在英譯過程中需克服佛教經典、漢語以及英語世界中思想文化之間的差異及不可譯性。並也讚嘆此計畫一路走來所體現的集體創作精神,不僅帶入各種人力資源,如今還結合科技的力量,讓計畫不斷往前推進。陳教授亦表示,目前大部分學界對於科技能輔助佛法弘傳的看法及態度是正向的,而世界各國也陸續建立佛學相關的網站及資料庫。
英譯版《佛光大辭典》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期望進一步發展,不僅提供即時查詢、維持品質的一致性,更能共享翻譯記憶、加強延伸性。它不再是紙本辭典,而是一個線上資源共享平台,讓使用者只要按動兩三下滑鼠,便能獲得大量適用的佛學文獻及延伸資料。是故即非辭典,是名辭典也。聽眾反應熱烈,除踴躍發問外,更有人主動報名加入英譯團隊,共同為此意義深遠的弘法工作努力。
重溫線上講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lH3ddrf58
查詢及加入《佛光大辭典》英譯團隊: foguangdb@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