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海線絲路研究 中文場講座線上共讀
2022/07/16
人間社 妙功 高雄大樹報導
如常法師與黃心雅教授,透過線上視頻和觀眾分享蘭卡斯特教授《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書。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電子文化地圖採用了先進的攝影、電腦以及GIS定位軟體。圖/佛陀紀念館提供佛教大圓環的地圖。圖/佛陀紀念館提供圖/佛陀紀念館提供圖/佛陀紀念館提供圖/佛陀紀念館提供

「望海明珠:信仰與生活的同城相約」中文場線上講座7月16日開播,與談人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人在台灣),與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黃心雅(人在美國),透過線上視頻和觀眾分享蘭卡斯特教授《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書。

主持人佛陀紀念館副館長有賢法師介紹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的展覽背景及意義,由四位策展人,總策展人館長如常法師特別邀請佛學權威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邵志飛教授,還有來自瑞士的莎拉肯德丁教授,跨界合作共同策畫,以嶄新的科技重現了海上絲路,及佛教水陸傳播的歷史文化進程。

此次透過兩年的努力特別將《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的研究編輯成冊,今天講座邀請了總策展人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與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黃心雅,這一次他更為《佛教海線絲綢之路》這本書作審定。

講座中首先透過人間衛視所製作的影片呈現了整個海線絲路展覽的特色。接著,如常法師說明蘭卡斯特教授出書的因緣,因為有這文本才有展覽呈現,「如何轉化」文本為展覽的敘事,也講出其中背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2004年邀蘭卡斯特教授擔任美國西來大學開始,大師非常重視佛教的保存,全力支持這個新媒體藝術特展。

如常法師表示,很多觀眾看完展覽之後紛紛來問,有沒有文本,此次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將蘭卡斯特教授研究25年,原汁原味的英文譯為中文。有三個部分:一是展題—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包含三個關鍵字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如何呈現佛菩薩、生活與信仰、僧人跟商人,在整個跨領域的團隊是很重要的,文本轉化為展示手法,佛教怎麼傳播,南傳與北傳、藏傳的差異,展場16個區域整個呈現出佛教大圓環的地圖,這個地圖就是蘭卡斯特教授跟整個團隊累積多年的經驗,透過科技人文考古藝術,呈現出的展示手法。

過去實體有文物,現在從畫面上可看到360度光度技術,新科技展示手法,如何透過新媒體將石窟建築的藝術,拉到現場如親臨實境,包含音樂及現場環境的聲音,全部收錄在展廳裡面。展廳裡面透過三個,第一個是影像,第二個是照片,第三個是軟體,就是GIS定位軟體將地理信息跟環境整個收集,所以佛教海上地圖非常重要;點點滴滴的考古資料的文獻,串聯出這樣結果及展覽,展出至2026年。

緊接著由黃心雅教授,一一將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內亞的商隊絲綢之路連接起來,成為了佛教弘傳的大圓環,是誰在主導佛教的廣布流傳作提要說明。這本新書翻譯所牽涉到的研究領域以及關鍵的概念,黃教授從五個章節介紹,分析舍利跟佛塔的信仰,佛教怎麼樣跨出印度半島。第三章是整個書的核心,弘傳跟發展的歷史,包括佛教怎麼樣借助海線的貿易,城鎮在這個大圓環線上怎樣成形跟佛教社群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大圓環上傳法跟朝聖,重要的佛教佛學大師,如:菩提達摩以及法顯大師、玄奘大師、義淨大師、阿底峽尊者,最後以佛教的曼陀羅式的拓展來作為結語。



黃心雅說,從五個章節加起來總共收錄了105張的圖片,這一次展出還有《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的圖片,環形劇場圖庫精選出來的十六張佛教遺址,360度的全景畫面都非常的珍貴。黃教授表示,我想佛教最大的成就就是離開了原生地還能夠適應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種族語言的文化模式跟地域環境裡面生存。他舉例當代的法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有一個很重要的文章〈The Translator's Task〉,翻譯者的職志(譯者天職),提到翻譯是原典的來世。本書中文版,也是由英文版經過了一個艱辛的翻譯過程,今天能夠出版面世,包括文字的智慧、文化脈絡,不斷的梳理,以及佛教的名相「如筏喻者」,黃心雅相信博物館和研究院的翻譯團隊,和自己一樣都是充滿法喜的,希望能夠讓更多漢文的讀者,透過文字以及現場多媒體的傳播方式,認識這段曾經被掩埋的一個佛教海上弘傳的歷史。更從陸路傳播路線、海域的路線作了梳理,先進的攝影、電腦以及GIS軟體進入考古現場運用經緯度,精確標示出遺址的位置,而有佛法弘傳的法脈史絡。

歡迎大家一同閱讀,蘭卡斯特教授所著作的《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的這本書。觀眾可再次點閱中文場線上講座:http://lnago.com/ADPS3

 

相關連結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