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名稱 | 01.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唯識學思想之異同 |
出處 | 歷年論文集 |
期別 / 書名 | 2008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與當代人文關懷 |
作者 | 林國良 |
單位職稱 | 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語言別 | 中文 |
論文年代 | 2008 |
出版日期 | 2008年8月 |
關鍵字 | 榮格、集體無意識、原型、唯識學、種子、自性。 |
摘要 | 按榮格的意識閾下的心理內容屬無意識的定義,唯識學的第七識、第八識和種子,以及處於率爾心、尋求心狀態的前六識,都屬無意識範疇。榮格的無意識的心理內容與意識大都無關,無意識常成為非正常人格的根源;唯識學的意識就是種子的現行,而第七識與第八識中的二執種子,決定了眾生的有漏性和凡夫性。兩種理論差異的根源在於:榮格心理學是心理實在論,認為神話和宗教都是心理活動的產物,具有無意識的原型;唯識學則認為輪回和解脫都具有實在性,解脫是可以實現的目標。從唯識學立場看,榮格心理學的理論是假設性的,其原型和自性等範疇都屬假設,並不成熟完備;其治療非正常人格的實用目標雖有相當價值,但其自性實現的超越性目標恐怕是難以實現的。 |
點閱 | 1324 |
下載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