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二 ─殖民時期本土教團的崛起(一)
《佛光山清規》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一講
「佛光新戒條」與戒律的現代化轉型
2021 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
A Letter to Dharma Protectors and Friends in 2021
人間佛教需要自己的戒律規範 ─星雲大師〈我訂定佛教新戒條〉讀後
我訂定佛教新戒條
從《星雲禪話》探究佛光人間生活禪的內涵及實踐
新時代的新倫理 ─星雲大師的「十要十不要」
像教精嚴─人間佛教美術思想及藝文弘法實踐研究
機遇.挑戰.抉擇 ─文化戰略視野下的人間佛教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二—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布教發展(二)
《佛教瞑想論》第六講
On the This-Worldly Emphasi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
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
近世東亞文化交流中的禪宗
青年星雲早期僧伽教育思想初探(1951-1953)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之語境意涵與弘化界域
趙樸初佛教文化論思想研究
論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中的佛陀形象
歡喜、希望和信心—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一點清思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一──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布教發展(一)
《佛教瞑想論》第五講
《維摩詰經.菩薩品》的義理疏解
「佛說的」與「人要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教義新詮與弘傳法門
成長在中華文化沃土的人間佛教
論漢譯佛經音樂史料中所體現的人間性
叢林的教育法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殖民初期 日本佛教各宗從軍僧來台(1895-1896)
《地藏經》中的地獄管理法
《佛教瞑想論》第四講
The Changing Functions of Renjian Fojiao (人間佛教) in Mainland China
人間佛教在中國大陸的功能轉型
人間佛教就是人間生活的佛教─ 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人間佛教與儒家思想 ─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中心
不忘佛陀初心─ 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有感
茶文學與佛意境的交融─ 唐宋茶詩的考察
從人間佛教論「往生」概念的現代開展 與社會關懷實踐
從六朝佛典的翻譯和編輯 看佛教中國化問題
〈台灣佛教新史〉之九──日本殖民之初的台灣佛教
《釋迦牟尼佛傳》人間佛教思想的表現
Interpreting the “Humanistic” in Renjian Fojiao (人間佛教) as Advocat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of Fo Guang Shan
人間佛教思潮中的菩薩戒思想──以太虛為中心的考察
佛光山購地記
佛法真義與我們的未來──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一書有感
佛教瞑想論第三講
志意.深情.慈悲.智慧 ─從《詩歌人間》所看到的星雲大師
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人間」定義
圓明洞徹 回真向俗──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說真話的大師──談論佛法真義,表述佛法正義
儒佛道三教關係與隋唐佛教宗派
釋迦牟尼佛及原始佛教理解疫疾的智慧
〈台灣佛教新史〉之八 ─清代來自黃檗山僧侶
《佛教瞑想論》第二講
《歸元鏡》的現代意義
「互聯網+」的網路弘法思惟
Humanistic Buddhism: Plurality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he Context of a Buddho-Christian Comparison
再現佛法真義,回歸佛陀本懷 ─讀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
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
從「持戒」到「給人因緣」─ 《佛法真義》與星雲大師的「佛教仁學」
從利他主義的演化 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
對《星雲大師全集》暨星雲大師 出版著作的分析及其出版意義的探討
〈台灣佛教新史〉之七─ 清代改明鄭園邸為官寺及其倡建人物
《佛教瞑想論》第一講
2020 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
A Letter to Dharma Protectors and Friends in 2020
人間佛法─ 從《真現實論》到《佛法真義》
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
人間的覺者,新時代行佛 ─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天堂的管理法
光明模式─ 人間佛教在大學教育中的應用
明代佛教中的《起信論》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書評
星雲大師佛光淨土的思想內涵與實現路徑
淨.靜.境.竟─禪修之道探討
〈台灣佛教新史〉之六 ─清代寺廟經濟來源與僧侶道糧
《生活唯識》第六講: 「生命體時代」的到來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 學習管理學
Buddhist Economics: A Cultural Alternative
友誼觀下的融和共生─ 世界神明聯誼會的宗教交流新面向
佛光山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研討會綜述
佛教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的影響
佛教經濟學─一種替代文化選擇
從世界神明聯誼會談聖地與聖境
從四悉檀析論星雲大師的思想 ─再論大乘佛教的善巧方便一系概念
〈台灣佛教新史〉之五─ 清初臺灣府天后宮與海會寺僧侶
《三世因果經》的管理學
《生活唯識》第五講:唯識的科學性
Sacred Secularities: Ritual and Social Engagement in a Global Buddhist China
人間佛教之在地化實踐―論新加坡漢傳佛教的「知識化」與「組織化」
人間佛教宣講員弘法人才的價值探討
世俗的神聖性― 全球佛教華人地區的法會及社會參與
巨贊法師佛教改革思想初探
佛法與眾生法的協和― 從佛教中國化論人間佛教及其價值取向
星雲大師不二思想研究 ─以《心經》詮釋為中心
〈台灣佛教新史〉之四──明鄭時期的逃禪「遺民僧」與禪派
《生活唯識》第四講:來自深層的健康
A Proposal for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o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一部新時代的佛教類書——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人間佛教在心理治療與心理輔導上的應用
人間佛教理論的精要讀本-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三)
晚清民初巨變──現代中國佛學復興的歷史背景
管窺佛教電影的語言觀
慧遠鳩摩羅什之爭與晉宋之際中國佛學思潮的轉向
論星雲大師對佛法真義的現代詮釋之意義與價值
〈台灣佛教新史〉之三 ―鄭氏三代與東寧寺院
《生活唯識》第三講―「體得」唯識
「疾虛妄」與「開真際」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評
「頓悟」―文人畫之體驗美學傳統
The Debate in China on Humanistic Buddhism
中道生活與人間佛教 ―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佛陀本懷與現代文明精神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佛教中國化的界說與前提 ―以漢傳佛教為中心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二)
梁漱溟與太虛的人間佛教之辯
華嚴宗的修行實踐 與其教義思想的關係
〈台灣佛教新史〉之二―鄭成功與佛教淵源
《生活唯識》第二講:「自己」到底是什麼?
Remarks on Current Research on Taixu and the Pure Land in the Human Realm
太虛與人間淨土最新研究之評述
佛法真義.生命導航
佛教生態文化與唐代文學
佛教靠我─心中的一盞明燈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一)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的破立之道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人間佛教之金錢觀
從《絕觀論》談牛頭禪人間精神的三重向度
當代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法再思考與再詮釋―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台灣佛教新史〉之一― 荷西時期的民間信仰與佛教(1624-1662)
《生活唯識》第一講: 唯識的歷史和基本思想
《佛說孛經》的政治管理學
2019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
A Letter to Dharma Protectors and Friends in 2019
佛教造像之「人間性」研究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
活潑的禪心與流動的音符 ―禪與音樂的相似性
真,是人間最美的禮物! ―讀《佛法真義》之感
從佛教詮釋學的視角看 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
淺論慈悲精神與大眾心理需求在觀音 信仰中的意義
詮釋學視域中的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思 想―評程恭讓教授《佛典漢譯、理解與 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為中心》
《十善業道經》的管理法
《華嚴經入門》第十二講:追求真理
Humanistic Religion: From Guodian to Vimalakirti
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經典詮釋之間
人間宗教 ―從《郭店楚簡》到《維摩詰經》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 ―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青年星雲大陸時期佛教改革思想的形成 (1939-1949)
淺議維摩詰之形象 ―以鳩摩羅什譯本為例
僧侶的書跡 ―星雲大師一筆字的筆墨情
《華嚴經入門》第十一講:智慧的光芒
《維摩詰經》的社會管理學
《禪苑清規》中禪、淨與律學思想的互動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Can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o Guang Buddhist Canon
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 ―以佛光山建設為探討
生活、主體、內在 ―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的三個轉向
用生命感動生命― 論香港蓮華分會監獄布教之成就
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意義與生命教育意涵
淺談星雲大師的生死觀
溯源與流變―佛光山系統十八羅漢的 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漢文佛教大藏經的刻印 ―兼談《佛光大藏經》的編纂
《善生經》的青少年自我管理學
《華嚴經入門》第十講:多種教法
「佛教社會」與「德化政治」— 以星雲大師的佛教社會思想為中心
「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Fo Guang Shan Buddhism and Ethical Conversations across Borders: “Sowing Seeds of Affinity”
佛光山教團與跨分界倫理對話 —廣結善緣
典範重塑—從《畫說十大弟子》 談佛教生命教育的當代實踐
星雲大師的「真心觀」
從《勝鬘經》看佛教的社會思想理論
菩薩行的現代轉型—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僧團‧ 教團‧ 社團—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機制研究
《普門品》管理法
《華嚴經入門》第九講:十地的實踐
「人間佛陀」最佳代言人— 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有感
「知行合一」與「佛教仁學」—對星雲 大師〈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的體認
The Influence of Indian and Buddhist Elements in Medieval China: A Study of Buddha’s Birthday Celebrations In Luoyang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人間佛教「再出發」—對當下「人間佛 教」所遭責難之聲的分析與回應
人間佛教的入世傾向與出世堅守
人間佛教的出世觀—以《阿含經》為主
人間佛教與道德領導
中國佛教文化的獨特性 —兼論中國佛教的契理與契機
印度與佛教元素對中國中古時期的影響 —北魏洛陽佛誕節慶典研究
佛教的入世動力問題—評程恭讓教授新 著對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思想譜系的建構
神祕帷幕的剝離與人間佛國的踐行— 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感
當代佛教哲學思想的建構性反思—評程恭讓 教授新著《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
《華嚴經入門》第八講:逐漸深邃的境界
「覺悟」與「三大轉向」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解讀
The Spread of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間佛教的傳播
佛光星雲──人間佛教印象
具五善、去五惡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
星雲大師的「佛教經濟學」
《華嚴經入門》第七講:發心功德
2018 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
A Letter to Dharma Protectors and Friends in 2018
Toward a Modern Buddhist Hagiography Telling the Life of Hsing Yun in Popular Media
人間佛教的宗要
人間佛教與宗教對話
佛手牽兩岸 雷音震五洲— 星雲大師與法門寺
佛教的中國化與人間佛教的思想特質
佛教經典的空觀:講記與略注
佛教與近代政治思想— 星雲大師新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後
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人間佛教
從世俗到淨土— 星雲大師《維摩經》詮釋理路探究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 一點感想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華嚴經入門》第六講:無盡光
Modern Buddhism Without Modernity? Zhaijiao (“Vegetarian Sects”) and the Hidden Genealog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人間佛教的倫理性與社會意義
在歷史與現代之間 —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佛光山未來展望
佛教工藝藝術概論
星雲大師.佛光山.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既古老又全新
略論《玉琳國師》中的佛教故事 —兼談人間佛教思想
試析人間佛教誦經的深義
論宗教和諧之可能— 以聖俗合一的「世界神明聯誼會」談起
《華嚴經入門》第五講:盧舍那佛的淨土
Rethinking the Precept of Not Taking Money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nd Mainland Chinese Buddhist Nunneries
人間佛教的「治心十法」
人間佛教的孝道觀──以《阿含經》為主
人間佛教需要「人間解釋」 ―― 論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創造性解釋
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佛教文化教育教學探索
從宗教對話到宗教參與 ── 佛光山「神明聯誼會」的新宗教多元論意涵
慈心悲願,利樂人間── 從「慈悲心」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
當彌勒遇見彌陀
《阿彌陀經》的管理學
《星雲大師全集》主題論壇( 一)
《星雲大師全集》主題論壇( 二)
《華嚴經入門》第四講:覺悟的景觀
「世界神明聯誼會」體現宗教的生命終極關懷
Chinese Origi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Contribu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Buddhist Movement in Taiwan
從天台「一念三千」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論宋代文藝思想與佛教
觀音信仰的流傳與衍化
《佛光教科書》「人間性」與現代化淺探
《星雲大師全集》十二大類簡介.
《星雲大師全集》自序
《星雲大師全集》簡介
《華嚴經》入門── 第三講《華嚴經》學習的傳統
《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
「大乘」觀念的嬗變與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
Geneaology and Taxonom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Renjian Fojiao 人間佛教” Mapping a famen 法門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to Europe
文字與般若――《往事百語》的文情與道情
與《八大人覺經十講》的智慧對談
禪意‧文學‧人間:《星雲禪話》研究
《華嚴經》入門 —第二講《華嚴經》概說
National Recognition of a Religious Festival: Comparing Buddha’s Birthday Celebration Organized in Taipei to the Northern Wei Buddha’s Birthday Parade
人間佛教的生死觀建構芻論 —佛教生死輪迴觀的現代理解與詮釋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與社會性 —以星雲大師的佛教思想為中心
人間佛教與多元現代性 —以星雲模式為中心的探討
未來佛的期待:彌勒信仰的形成
我在眾中
進行「傾聽」的現代日本佛教 —對應社會需求的臨床宗教的嘗試
管窺阿毗達磨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 —法數思想略論
論朱元璋的佛教管理思想
《大般若經》中的菩薩思想
《華嚴經》入門 —第一講:《華嚴經》與現代
Bodhisattva i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Buddhist Texts
人間佛教的性別平等思想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為中心的觀察與解讀
人間佛教理論於當代領導學應用的 探索研究
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世俗化問題辨析
台灣戰後佛教文學《玉琳國師》之研究
佛教與中國音樂
男女能平等嗎?
當佛陀約會神明— 「2015 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觀察思考
「唯識」的生活方式
Humanistic Buddhism: A History of the Future A Report on the “Holding True to the Original Intents of Buddha” Panel
中國禪學的發展
看佛光山比丘尼寫佛教史
唯識という生き方
從「佛光禪」看當代禪法修學的人文特質
從人間佛教思想探討佛光山水陸法會
從空而至:南宋佛畫與儀軌中諸神降臨的圖像
淺析星雲大師「一筆字」的美學價值
略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
翰墨平生作佛事
《參學瑣憶》序
Localiz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the West
人間佛教在西方的本土化
人間佛教的入世參與
人間佛教的示現──台灣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
人間佛教的慈善理念與實踐
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意義
人間佛教與當代公共哲學的建構
佛法依正不二論的現代意義
從「懺者」到「禪者」——「日常語義症療」與當代人間佛教的職能定位
論敦煌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拓展與面向
〈佛法真義‧序〉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論壇紀實
《法華經》的特色、價值與文獻應用
Humanistic Buddhism:The Essence of Learning for Life in Guang Ming College
人間佛教──光明大學之生涯學習的本質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佛光山德里文教中心 」觀察思考
人間佛教兒童教育的內涵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
人間佛教與華嚴思想
中國式信仰的出路何在?
星雲大師對臨濟禪的現代詮釋與傳承
雲湖書院──可借鑑的信眾教育模式
《往事百語》的生命敘事與終極療癒
20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報導
Humanistic Buddhism: Holding True to the Original Intents of Buddha Chapter Three: The Core Concept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umanistic Buddhism: Holding True to the Original Intents of Buddha Foreword
Modern Religious Tourism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Fo Guang Shan Buddha Memorial Center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阿含經》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下)
以音聲做佛事、用歌聲弘佛法──佛光山梵唄與佛歌之探究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發展的幾個核心理念
遇見‧修鍊‧重現-金身合璧 開啟兩岸文保合作新思惟
Greed, Desire, and the Universal Need for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A View from the United States
Humanistic Buddhism: Holding True to the Original Intents of Buddha Chapter Two: The Humanistic Lifestyle of Buddha
My Understanding about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二、佛陀的人間生活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阿含經》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上)
佛光山的人間佛教
佛教現代化的工程──人間歷史興衰二千年
佛教與人生的關係
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
從《人間福報》探討人間佛教之平面弘法傳播
維摩菩薩不二法,星雲大師平等觀
論《法華經》如來使及其對於人間佛教的意義
論貪、欲及人間佛教的普世價值--以美國為例
觀音與海洋─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
人間佛教─佛教對當代發展趨勢的因應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總說
人間佛教和中國佛教的未來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
人間佛教價值的「當代知識化」
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新氣象
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星雲大師與現當代人間佛教
從《貧僧有話要說》 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
從佛教中國化過程 看「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